“少年娘”意外火了新西兰战舞:隐藏在东、西方审美差异后的性别教育。
最近,国内的家长集体怒了,在网上狂撕《开学第一课》中的小“鲜肉”,认为这些蹦蹦跳跳的男孩偶像过于娘炮,眼线、粉底、纹眉一样不少,担心这种毫无男子气概的伪娘气质会严重带偏自己的小孩,甚至影响孩子的性取向。节目惹来家长们的集体怒吼,纷纷表达“少年娘,则中国娘”的担忧。
图片来源:微博截图
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场中国家长关于“少年娘”的担忧,却意外引发了新西兰战舞的爆红。国内媒体纷纷夸赞新西兰的教育值得学习,本地孩子的Haka毛利战舞,尽显男儿血性。
图片来源:益美传媒
说来也奇了, 尽管中国家长十分羡慕新西兰的性别教育,认为充满血性的文化让新西兰的男孩子更具阳刚之气,但如果你真正来到的新西兰,却会发现这里对性别的包容程度比中国更甚:新西兰是少数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国家之一,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变性人,多数会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的取向,而周围人却很少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;走在街上,你能看到传统肌肉男、金发美女,也能看到穿着小迷你裙化着妆的壮汉和一脸酷相剃着光头的帅女。这么宽容的环境,为啥这里绝大部分男孩女孩的两性教育却没有跑偏?新西兰人又是如何看待“娘”文化的?
“娘”文化,会不会“掰弯”我的娃
社会主流对“娘”文化的认同,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别混淆或者性取向异常呢?首先 ,我们先要搞清楚的是,“性别”这个概念到底是人类天生就携带的一种自我认同,还是其实人类并没有自然性别认同,而靠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呢?历史上有一个真实又残忍的活人实验,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这个重要的问题。
David 实验
1965年,加拿大的年轻妈妈Janet生下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。一个叫Brian Reimer,一个叫Bruce Reimer。不到两岁的时候,兄弟俩接受了包皮切除手术,但不幸的是,年幼的Bruce的男性生殖器被意外毁坏。
他们的父母在新西兰心理学家Dr. John William Money的建议下,决定切掉小Bruce的男性生殖器,造女性生殖器给他,并把他当做女孩子抚养,且对他保守自己生来为男孩的秘密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位心理学家是“性别后天塑造论”的拥护者,即认为人出生对性别是没有意识的,全靠后天的引导和教育。
在小Bruce 9岁之前,一切都按照Dr. John 预期的发展一样,已经成为小姑娘的Bruce和其他女孩并没有什么不同,这被Dr. John视为实验成功并将此当成案例发表,以证实自己“人类生来没有性别意识”的观点。
图片来源:google
然而,不幸很快发生了。9岁以后,逐渐进入青春期的小Bruce对自己女孩子身份产生了严重的排斥。在抑郁痛苦了一段时间后,父母终于告诉了她幼年被迫变性的秘密,当Bruce得知自己本就是一名男孩的时候,在15岁毅然通过变性手术恢复了男孩的身份,并改名叫David,后来还娶了妻。
图片来源:google
不过,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。由于幼年被强制改变性别,David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,终于2004年5月5日因抑郁症自杀身亡。残忍又悲惨的结局,也宣告Dr. John 关于“性别后天塑造”的理论彻底失败。
所以,尽管现在中国大肆流行“中性风”,但根据性别意识天生论的观点,“伪娘”对正常孩子性取向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,也就是说 ,因为看多了伪娘文化而被“掰弯”的可能性并不大,因此家长不必为孩子的性取向问题过分担忧。但这种风潮长期霸占主流节目,对年轻一代的审美及性格塑造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。
西方人眼中的“娘”文化:不能代表中国
前面我们提过,新西兰作为一个发达西方国家,拥有特别包容的文化。虽然会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塑造,但对于变性、同性恋、异装癖的接受程度远高于中国。这也侧面映证了“性别意识天生论”的正确性:给予宽容的环境,让人们根据自己天生的性向选择自己的生活,并不会影响普通孩子的性别意识和取向。
前总理 John Key mingles with the Caluzzi Girls(图片来源:stuff)
或许是因为这种宽容的态度及长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,他们对中国近些年的“娘”文化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包容。我们在新西兰随机采访了几个不同年龄阶段、不同性别、不同身份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,有意思的是,他们对“娘“文化的态度和中国人大同小异:妈妈辈表示可以接受,但不太符合自己的审美;年轻女性觉得没什么问题,挺好看;而男人则多少有些看不上,甚至很多直男坚决认为这样打扮的男孩一定是Gay。
KIWI妈妈(两个女儿)
我看到这些照片的第一反应是:哇,这些漂亮的人是男生还是女生啊?!得知这些是男孩的时候,我觉得他们的打扮太脂粉气了些,男生还要化这么重的妆让我有点接受无能。感觉他们不是真实的人,有些像卡通人。虽然我不太喜欢,但我觉得我14岁的女儿或许会喜欢吧,因为他们确实挺好看。
欧裔奶奶(三个孙辈)
这些男孩子是做过什么手术吗?脸部很精致,说实话,第一眼我分不出他们的性别。虽然他们看着女性化了一些,但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,外表不能说明什么,我觉得人的内涵更重要一些。
KIWI少女(16岁)
这些肯定是男孩子呀!我第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性别。我觉得他们的发型很好看,很有做当红偶像的潜质。
澳洲裔男士(一儿一女)
恕我直言,这些男孩子一看就是Gay呀,这种打扮很典型的。当然我对同性恋没有什么特殊的看法,不过我打赌这些男孩只会喜欢上我的儿子,不可能会爱上我的女儿。
KIWI少年(15岁)
我有不少亚裔同学,但男生这种打扮的不多。如果有的话,我想他们应该是喜欢同性的。虽然他们的性取向我不是很确定,但我有一点我可以确定的:这样子涂脂抹粉的男生很容易在中学里遭到男同学的霸凌,因为看起来好欺负,很柔弱的样子。而且我觉得女孩子应该也不太喜欢这种吧?还是运动阳光型更受欢迎。
当被问及这样的男生是否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时候,诸位歪果仁的回答很一致:不会!KIWI少年表示:“我没有去过中国,也没有去过亚洲。不过在我们这里的亚裔人看起来性别并不模糊啊,我有一个华裔好朋友,他很擅长运动也很爷们儿。我在学校里接触过中国元素,像舞龙舞狮,看起来既有力量又挺带劲儿,我想这些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,而不是这些女性化的男孩子。”
华裔心声:希望恢复传统性别审美
对于“娘”文化,海外华裔却显得有些忧心,不像洋人们表现的那么包容、豁达。一个华裔父亲的担忧就很有代表性:
“我理解国内父母的担心,虽然我承认一个人的外在没有内涵重要,但一个国家的人,他们的整体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精气神儿。为何新西兰人的HAKA战舞会被世人赞叹?还不是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血性,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力量?新西兰对同性恋、变性人包容,但并不等于他们不对自己的孩子建立正常的性别审美引导:我的儿子从小学就开始接触HAKA,从小认可了男孩子阳刚力量即为美。孩子审美观的建立,真的是和环境和引导有直接关系的。新西兰的学校里,不管男女,柔弱派都不太受欢迎,开朗的运动健康型是多数少男少女认同的审美,这和整个社会的主流引导是分不开的。
图片来源:tenor
虽然现在西方人不认为‘亚裔=娘炮’,但当新的一代成长起来,当越来越多的男孩子打扮得很女性化,那么我们亚洲男孩子是不是又要多了一个‘不爷们儿’的标签了?作为在欧裔群体中生活的亚裔,我们已经被贴上了太多固有的标签,比如‘只会学习’、‘无趣’、‘不擅长运动’……像前阵子报道的美国著名高中、大学都对亚裔的录取都戴‘有色眼镜’,难道我们还要再为自己贴一个‘娘炮’的标签么?
或者您觉得我说的话是上纲上线,是为了迎合西方人而贬低了自己。但我觉得‘男人阳刚为美,女性柔和为美’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审美观,包括西方人对待自己人,也是这样苛刻。小李子就很典型吧?美少年时期的小李子只是长得好看,从来没有涂脂抹粉过,但他的演技就是难以获得肯定,转型成熟硬汉后才获得主流的认可。
图片来源:google
喜欢‘娘’文化是自由,我不反对这种个性自由。但在孩子还没建立审美观的时候,学校和媒体能不能引导他们建立更符合世界主流的审美观?男孩子长得好看绝对不是错,整洁精致也不是错,但帅气真的不等于‘娘’!你能说年轻时期的吴彦祖不整洁、不好看吗?不能吧?!他曾是公认的美少年,但却没有一个人会说他像个女生。”
图片来源:google
写在最后
在采访洋人和华裔的时候,我们能感觉得到洋群体对亚裔“娘”文化的宽容,但实际上,这种宽容背后隐藏的更多是客套吧。毕竟事不关己,人家何苦说出一些不太中听的话呢?
华裔群体虽身在海外,却因为“自己人”的身份,对“娘”文化的蔓延感到更加忧心:孩子审美的形成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合力引导。讲究个性没有错,但能不能别让这些“个性”波及到还是一张白纸的孩子?审美多元化也没有错,但主导一些“非主流”审美给孩子,是不是就不太妥当了?
如果有一天,一个民族的大部分男性都涂脂抹粉,嘟嘴扮萌,别人还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好欺负的民族吗?连中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装扮代表容易被霸凌,更何况一个国家的男性形象?
想知道更多关于学霸的故事吗?想获得专业教育信息吗?请马上扫描以下二维码,关注Crimson的官方微信号。这里有澳洲、新西兰本地教育资讯,英美的教育干货,IB、NCEA 、CIE、SAT 、ACT等各种考试秘籍,还有来自全世界学霸们的真实故事!
热门文章
透过新西兰24年最大教师罢工深析教育体制问题:真的到了最危急的时刻?
独家!新西兰华人学生获奖比例近4成的奖学金究竟怎么考?技巧都在这里!
华人扎堆!孩子英语说不好,中文识不得,这些移民新问题你遇到了吗?
奥大IT专业真相!小哥亲述:四年累蜕一层皮,毕业被500强企业争抢。
大数据研究结果:养出学霸的家庭竟是这样的!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啊……
最新奥克兰高中排名!10分高中的大学升学率拼不过5分,学区房你还买吗?
新西兰亚裔家长集体急眼了:好好的教育乱改革,这是要逼我们带孩子离开?
我砸钱给孩子铸了条"黄金起跑线",却被这些教育的真相打了脸……
自杀、彷徨、失恋痛……他们是顶级名校的骄子,却自揭伤疤展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
孩子考上奥大医学院却要放弃!这位从事新西兰教育的华裔妈妈却给出这样的理由……
她考上新西兰孩子做梦都想挤进的奥大专业,但还没来得及嘚瑟就……
独特视角:海外华裔家长也热衷送孩子出国读书,移民究竟图个啥?
新西兰华裔少女深入中东难民营!走入联合国的女孩讲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。
西方教育的骗局?那些为孩子教育出国的中国家庭,究竟经历了些什么?!
她是全校唯一的中国人!看哈佛女孩如何用“讲段子”融入洋人圈。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预定一对一免费咨询吧!